English

快乐是一种意识

1999-11-08 来源:生活时报 依然主持 我有话说

依然: 肖主任,您在不少报刊上开设了心理咨询专栏,每天会收到大量的来信。您认为这些信中最突出、最集中的问题是什么。

肖峰: 是“不快乐”。人们在来信中诉说他们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。例如:学习成绩不理想、工作条件太差、人际关系欠佳、领导不重视、恋人变了心、经济困难、相貌丑陋……所有这一切,怎能让人快乐得起来呢?不过令我感动的是,虽然他们生活得并不快乐,却常常在信的末尾把“快乐”作为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我,如“祝您心情愉快”、“愿您笑口常开”、“希望您永远快乐”……

依然: 看到这么美好的祝福,您一定希望他们能尽快地掌握“快乐”的秘诀吧?

肖峰: 是的,我希望更多的人们在生活中感到快乐。不过话说回来,许多人的“不快乐”是由于陷入了思维上的误区。例如,有一个年轻的女孩子,她很羡慕那些“有车族”,开车上班既省时又省力,还不必受风吹日晒,真是舒服气派。她是工薪阶层,因而买不起车,只能天天骑着自行车上、下班,风里来雨里去的,她觉得自己太辛苦了。这种攀比心理使这个女孩内心失衡而郁闷不快。

依然: 您是如何开导她的呢?

肖峰: 我对她说,欧美现在正时兴骑自行车,这样既省钱,又健身,还能缓解交通拥堵,利于环境保护。所以不少有钱的人,即使家里有车也不开,专门骑自行车外出或上班。可见,骑自行车并非是件“没面子”的事,更谈不到“命苦”了。经过几次交谈,这个女孩的心情好多了,情绪也高涨起来。她把每天骑车上班看成是锻炼身体,是欣赏自然风光,她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感到又苦又累了。

依然: 看来一个人能否快乐并不完全取决于客观环境,还要取决于主观的认知角度。

肖峰: 的确如此。那个女孩的客观环境和现实条件并没有改变,但她却由不快乐变得快乐起来了。这说明人要与快乐结缘,就一定要改变“只有……我才能快乐”的思维模式。一个人能否真正快乐,并不在于必须具备多么优越的生活条件,重要的是对生活的态度;快乐的获得也并不完全在于某种具体的结果,而是人们在争取这一结果的过程的积极投入和体验。生活的快乐来自人们自我的发掘、认识和创造,而并非来自某种时尚的界定、他人的认可或与别人攀比之后的结果。

依然: 如此说来,人要想生活得快乐,首先需要有“快乐”的意识。

肖峰: 这点非常重要。有些人总觉得有钱人能打保龄、打高尔夫、打网球,而自己是工薪阶层,便无缘享受这些“高贵”运动,真是太悲哀了。其实,这种感叹没有必要。工薪阶层虽然玩不起高尔夫、网球和保龄球,却完全可以打羽毛球、篮球和乒乓球。有谁规定或是能证明打高尔夫、打网球才是至高无上的获取快乐的方式呢?

记得我小时候常和弟弟在地上玩“弹球”。我们兴致勃勃地把一个个小玻璃球逐个儿弹进小土坑里,这也算是我们的“土式高尔夫”吧;我还常和小伙伴一起,摆上一排砖头,然后从远处扔出手中的砖将其掷倒,这也完全可以与现代的保龄球媲美。当时,我们的头脑中没有“高贵”与否的概念,只有“快乐”常伴的感觉。所以,不论我们玩什么游戏,总是天天高兴。

依然: 看来快乐无须附加什么条件,也没有什么统一标准。快乐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,重要的是学会把握。

肖峰: 对!快乐是一种意识。不管是“因地制宜”也好,“土法上马”也罢,只要人们愿意,就总能找到适宜于自己的、条件并不复杂苛刻的快乐方式。正所谓:茶也醉人何必酒,书能香我不须花。

本期嘉宾简介

肖峰:北京师范大学毕业,1993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。现任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,担任多家刊物的心理专栏主持人,主编出版了《失衡的心理世界》等书籍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